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我市各县(市、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用“长牙齿”措施保护耕地。
各地在落实耕地保护责任过程中,“一把手”是关键,市资源规划局特开设“乡镇(街道)书记谈耕保”专题栏目,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党委主要负责人就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谈思路、谈做法、谈成效。今天我们介绍的是南安市码头镇,来听听他们党委书记是怎么说的......
做“农田守望者”,将耕地保护进行到底
南安市码头镇党委书记 黄朝阳
正所谓“仓廪实,天下安”,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脉”,是老百姓的“铁饭碗”,保护耕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答题”。码头镇作为一个农业大镇,始终在如何“守好田”“整好田”“种好田”上真下功夫、下真功夫,奋力答好“耕地保护”之题,以绘好稻浪滚滚、盈车嘉穗的“金色丰收图”展现耕地保护不变的坚守与责任。
铁拳出击“守好田”,保障耕地总量
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就是守卫人民群众的“生命线”。码头镇时刻绷紧耕地保护这根弦,强化责任担当,坚持以法律之“红线”护卫耕地之“红线”,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监督执法,切实做到法治更严密、监管更严格、问责更严厉。运用好耕地保护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建立健全“全覆盖巡查、常态化监管”长效机制,联动采取“分组轮班+人‘机’共巡”的方式开展“长牙齿”的耕地巡查处置,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行为,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2023年整改省部卫片62宗,总面积53.24亩,整改完成率100%;今年以来整改完成各类图斑37宗,完成率90.2%,其中拆除复耕面积18.73亩。2023年完成耕地恢复面积461亩,完成耕地恢复总面积居南安市首位。
优化布局“整好田”,保障耕地质量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全面打造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高稳的高标准农田。按照“农户自愿、村级组织、合作社运营”的思路,用“三变”将田地“化零为整”。集中流转“巴掌田”“斗笠田”,挖除田埂土垄、整合成片,让小田变大田;规划平整荒草地、坡耕,让荒地变梯田;农田交由农业大户进行机械化作业管理,让低产田变高产田。目前,全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23万亩,宫占村高洋片区131亩低产田通过改造实现了可规模种植及全程机械化操作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成本和产量“一降一升”。同时,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修缮农田灌溉渠及排水设施284千米,加固水库、山围塘20座,修建机耕道路112千米,总投资超8000万元,有效改善了农业种植环境。
科技赋能“种好田”,保障耕地产量
以科技赋能农业,最大化释放农田生产潜力,有效防止耕地撂荒,确保良田粮用,开辟耕地保护新局面。码头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对水稻机械化育秧、供秧、插秧主体力量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规模化种植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省级示范场忠勤家庭农场流转承包土地,全年采用机械化种植水稻239亩,年产量达239.8吨。全镇农机服务队全年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近8千亩,工厂化育秧服务面积高达5千亩,将“种、收、管、运”等成本同比降低近30%。今年全镇已完成早稻种植面积约9100亩,花生、甘薯、玉米等农作物种植面积约600亩。积极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大田中安装太阳能风吸式杀虫灯300盏,用于捕杀水稻螟虫等虫害,惠及约7000亩稻田,实现农药使用量、农业面源污染、种植成本“三减少”。
我们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科学统筹发展和安全,将耕地保护进行到底,让大国粮仓根基越来越稳固,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供稿:管制科、南安市自然资源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